媒体关注

钱学森孤本唤起半世纪的回忆

  重现历史的“准专著”

  今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在校庆纪念活动中,有关中科大主要创办人之一、中科大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创建人和首任系主任、“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的一系列活动格外受到各界关注,其中就包括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钱学森“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二册)。

  这套书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重视,手稿和讲义的原件由钱老的儿子钱永刚提供;科大出版社组织了由多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由常务副校长侯建国领衔,副主编朱滨是当年的教务长,编委会成员大多是钱学森先生的学生,而孔祥言老师是钱学森先生之后接手这门课的继任者。

  钱学森先生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文简称中科大)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长达20多年,《钱学森“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收录的“火箭技术概论”课程,最早是为58级学生讲授的。当时每一讲发上一次的讲义,具体流程是这样的:每周四上课,上课时由助教将授课内容记录,周四下午至周六助教会将课堂记录整理好交给钱先生,周日由钱先生校订。周一记录被退回助教核定,之后马上付印,再在下一周上课时候发到学生手中。“火箭技术概论”一堂课3小时,每周1堂课,共13周,之后复习考试。因为没有课本,学生需要十分努力地记笔记。又过了一年,钱先生将讲义整理成为专著《星际航行概论》,送给58级、59级学生。

  最后这部书被定位为“准专著”,手稿和讲义的提供者、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不主张将这本书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他认为,配合中科大50周年的纪念,理应选用和中科大联系最密切的形式和内容。专著形式的《星际航行概论》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过的,而且此后钱先生再没有在中科大讲过这门课程。

  最能反映钱先生在中科大教学活动的是这份备课用的提纲手稿,以及之后印刷出来的讲义。这份讲义用纸粗糙、采用油印方式、印有“机密”字样和编号,并且配有当年的课程表、测验题和学生笔记等所有能找到的文献,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教学条件和课程性质,恢复了这门课程的原貌,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教授火箭技术的教材多如牛毛,书中所反映的内容也并不见得适合今天的教学趋势和要求,所以更应该让读者感受到这门课程在当时的地位。另外读者也能在书中发现很多钱先生对火箭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比如高速星际飞行器的耐热材料、航天器的轻质化等等,这些在今天的科研、生产实践中都得到了印证。

  当时我国培养火箭导弹人才是机密,这门课的开设是机密,课程内容更是机密。当时所有听课人员都必须凭证进场,所有有关这门课的资料在晚自习后都要装档案袋中收回,学生不能带走。“文革”时期,中科大保存的资料不知去向,由钱永刚提供的这套资料成为仅存的孤本。

  当年参与中科大授课的大科学家不少,但是存有手稿的比较少,比如中科大出版社即将出版钱学森的同学、朋友、同事、搭档,“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课程讲义,但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当年的手稿。另一方面,许多课程虽然也是大家所授,课程讲述亦可谓精彩绝伦,但其本身少了一层机密意义,比如吴文俊先生的高等数学、严济慈先生的普通物理等。综合多方面因素,也更印证了书中所收资料的珍贵。最后,钱永刚还提供了钱学森先生的手写签名章,为部分新书加盖了这个珍贵的纪念印章。

  师道,师表

  听过钱学森课的人,无不为其精彩而赞叹。当年,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院长,这是一个兵团级的职务。五院全院只有院长一人不是军人,当时钱学森刚刚回国不足一年时间。院里都是有多年战争经验的“老兵”,少将、大校、上校比比皆是,当然有些人对钱学森不太服气。不过听过钱学森的课之后,大家都服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听过不觉浅显,没有基础的机关干部听过不觉得深,这种水平不一般!

  钱学森继承了恩师冯·卡门的经典德国学院派授课方式,上课只靠两根粉笔和四块黑板。口齿清楚、层次分明、板书漂亮,而且四块黑板、两根粉笔用完,下课铃即响。冯·卡门要求自己的学生不仅在科研上达到自己的要求,授课也要达到自己的水平。钱学森也如此,上课先用几分钟讲讲大的科研背景,然后外衣一脱,旋即开讲,整整3个小时。

  钱学森还特别注意听课者的感受,在大的阶梯教室,他专门安排人检验自己的板书在最后一排是否能看得清,自己的声音在最后一排是否能听得清。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的徐建中院士回忆,一次下课稍早,钱先生让大家对讲课提提意见,自己曾写一张纸条提出:辅导老师出的课后习题有些一再改动,同学们做了一遍又一遍,同学们负担很大。钱先生想了想告诉大家,不要怪辅导老师,题是自己出的。一开始觉得题目各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后来再想想,觉得有些条件不太好、有些地方不够准确,于是就有了改动。“这样再三改动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便,责任由我来负”。徐建中院士说,钱先生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还为学生习题殚精竭虑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

  下课前,钱学森一定会抽出时间讲几分钟爱国主义,但是大家一点儿不觉得教条和生硬。很多当时的学生今天早已走上讲台,有的甚至已经离开教学一线,但是大家一直普遍反映钱先生讲课“漂亮”,一直是自己对自己要求的标准。

  钱学森的考试也是别具一格,那时候学生也曾希望他透露一些考试范围,但是被告知:笔记本、教科书、参考书、字典都可以带,只是不许互相交流。58级学生黄吉虎在书中回忆道,一次考试的卷子上只有两道题,第一题30分的概念,大家差不多能拿到20分左右,第二题就非常难,大家从上午做到中午,钱先生让大家回去吃饭,下午接着做,然而到了傍晚也没几个人写出理想的答案。那次考试95%的同学不及格,钱先生就把大家的成绩开方乘十——100分的同学还是满分,36分的同学也能及格,于是75%的同学过关;再加上平时成绩,就只有不到20%的同学需要补考了。

  先进的理念,本土的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星际航行概论》及“火箭技术概论”在钱学森早期的学术著作中比较独特。回国后,钱学森曾在力学所开设“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但这些都是他在美国的研究成果,在美国也授过课、出过书。而“火箭技术概论”与在国防部五院讲授“导弹概论”和在力学所、清华大学所办“力学培训班”讲授的“水动力学”都是钱学森回国后的科研成果的代表。

  上海交大的何友声院士多次建议将“水动力学”讲义出版成书,因为他一直认为没有亲耳听到钱先生当年的授课是一种遗憾,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存有当年“水动力学”课程的详尽笔记,这份资料一直是何友声带研究生的教学蓝本。何友声认为,从整体上看,钱先生的这份讲义至今仍然是学界水平最高的教材。

  于是,在2006年中国航天事业50周年纪念和2007年“力学培训班”50周年纪念之际,《导弹概论手稿》和《水动力学讲义手稿》先后付诸出版,再加上这部《“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本书组成了一个特点鲜明的系列。

  诚然,中科大在50周年校庆时出版这部书是为了纪念过去,但所有对于过去的纪念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是继往开来的。高哲峰说,出版社不只希望将这本书做成单纯的纪念品,也想它可以传播得更广、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钱学森当年的办学理念,中科大应该坚持理工结合、研教结合,他和同事们为许多学科拟定的名称前面都是有定语的,诸如:高速空气动力学、喷气动力热物理等等,钱学森和他的同事郭永怀、吴仲华等人不同意将其改名为“空气动力学”和“热物理”,因为他认为中科大的培养方向应该指向应用与高科技领域的最高级人才。

  也正因为如此,当年大量的教学人员都是科研一线的高级研究员,所教授的课程也都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当时中科大大量的课程没有讲义,这和当时国际上的一流大学也是类似的,因为已经变成讲义的教学内容,客观上已经不是最新的课程了。中科大一直坚持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理念,也是钱学森教育思想的一种反映。今天中科大每1000个毕业生中就会诞生一个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正是得益于这种理念,这也是中科大有理由自豪的。(科学时报)

  【责任编辑:“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版,现在发现了这份手稿和讲义,正好把它们一起出版,可以对比阅读。出版这部书,我们对于它的定位想了很久。有的老师说,因为钱先生的想法很先进,直到现在他的很多思想依然很超前,比如他对于发动机的设想,于是就想将这本书当做学术专著来出。】

 

(姜炯 《科学时报》2008年0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