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徽州文化大辞典》经过近百位徽学专家数年的打磨,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卷,总字数3482千,插图2000余幅,彩印精装。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本项目,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同志为本书作序。本项目的出版得到了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出版基金办的大力支持。
安徽省徽学会会长王世华对全书进行内容把关,辞书专家徐成志进行辞书规范的审核。中共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黄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孔晓宏高度重视《徽州文化大辞典》的编撰工作。黄山市政府将它列为黄山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宋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绵绵一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自此以后,进入晚期。政治上,在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的同时,科举制度也全面实施,平民化进程加快;思想上,作为儒家思想发展第三阶段的程朱理学被钦定为官方哲学,至明清,启蒙思潮、反理学思潮兴起;文化上,平民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日益推动着文化发展的世俗化;经济上,商业的集约化和产业资本的发展,传统模式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得到调整,商品经济极大发展,由之直接带来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特别是,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长江以北,宋代以后则移到了江南,使江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极大的活力。
徽州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最后走向繁荣,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要素内容及其形成根据的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伴随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入晚期封建社会,徽州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也进入徽州时代,在这一时代,徽州人几乎是在广义文化概念的所有领域都有着非凡与伟大的创造,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繁荣。
在精神文化方面——思想学术领域,徽州是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父母之邦,是曾经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七八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徽州人研究理学又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源远流长;传统的经学研究,徽州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就代不乏人,大儒迭出;考据学上,至清中期,更是出现了以婺源人江永、休宁人戴震为代表的徽派朴学,作为了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影响极大。文学艺术领域,徽州的诗词创作,宋代以后,就存在一个庞大的群体,尤其是在布衣文学和楹联创作上,成就最大;绘画艺术上,徽州新安画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一个顶峰;篆刻艺术上,徽州有徽派篆刻,在明清,它是作为了中国篆刻艺术的最高代表;版画艺术上,徽州有徽派版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戏曲艺术上,不仅古老的傩戏在徽州有厚实的沉淀、传统的目连戏在徽州曾获得最后完善性地发展,仅舞台艺术的唱腔和表演,明前期时徽州就有徽调,清时则发展为徽剧,接而形成完备的徽班,乾隆、道光年间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奠定基础。科学技术领域,徽州人除了在天文、历算、数学、物理学、地学、农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外,经世致用和走向大众的科技发展,贡献更大。明代休宁人程大位集中国珠算之大成,最后完善了中国的珠盘运算及珠算口诀,社会基础极为深厚;明代休宁人胡正言发明了饾版和拱花技术,开创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发展新时代;清末婺源人詹天佑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被誉为是“中国铁路之父”;等等。印刷出版领域,徽州人从事刻书与印刷的人士之多、技艺之精湛,蜚声海内外,明清时,形成了徽派刻书之流派,影响极大;大量典籍和文献的整理出版,徽州又获得了“文献之邦”“典籍之海”的称号。医药卫生领域,徽州人以儒医经世,从业者甚多,成就也巨大,宋元以后,徽州已经形成了新安医学之流派,在中国医学史上,地位显赫。此外,体育上,明清徽州有围棋的“新安派”,高手如云;语言上,徽州有徽州方言,为中国一个独立的方言区,文化内涵深厚;宗教信仰上,徽州有自己的邑神、自己的信仰方式,有齐云山道教、异彩多样的民间敬仰、祭祀礼仪形式和活动等,特色显著。
在物质文化方面——社会关系领域,中原世家望族的迁徙,在徽州是形成有自己特色和唐宋遗泽的宗族社会,势力强大,结构稳定,构成徽州社会千百年发展的基础,由之直接影响的徽州土地制度、佃仆制度等,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典型代表的意义。社会经济领域,徽州本土的经济模式尽管千百年来都是以山区农业经济为主体,但南宋以后,徽商崛起,明清时创造辉煌,足迹遍天下,正所谓“钻天洞庭遍地徽”;影响极大,以至有“无徽不成镇”之谚。鼎盛中国商界达六七百年之久,在中国商业发展史及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地位显赫。社会生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领域,徽州村落的布局和设计,其中包含了诸多以人为本、道法自然、注重人与环境协调共生发展之理念;水口、园林建设,突出人文关怀,巧趣天成;特别是徽派建筑的形式与风格,更为中国建筑史上一绝;饮食文化上,著名的徽菜,明清时曾为中国内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后又具体沉淀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至于徽州的传统工艺,则更是林林总总、美轮美奂。中国的文房四宝工艺,徽州至今还占有徽墨和歙砚的正宗两宝,历史上则还有汪伯立笔和澄心堂纸,皆为贡品;雕刻工艺上,徽派砖雕、木雕和石雕,并称“徽州三雕”;盆景艺术上,源于唐代的徽派盆景,明末清初以后,特色更加鲜明,誉名天下;漆器工艺上,五代时,徽州漆器就是贡品,之后又是不断地发展,世称“徽漆”;此外,徽州还有瓦当艺术、竹编工艺、剪纸等,无不特色鲜明。
徽州文化尽管是一种区域文化,但其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内涵,所蕴涵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地方性的,而是有着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价值和地位。徽州文化还有一个极大的魅力,即它不是一种废墟遗址文化、考古挖掘文化、历史传说文化,而是一种有着很强现实性的文化。这集中地体现在它有大量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除了在徽州文化体系中属工艺、技术、习俗类的遗产,在今天基本上都得到继承与发扬外,较为突出的还有:其一,大量的地面文物。据目前已经查明的,仅黄山市行政区划范围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徽州古街镇、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谯楼、古塔、古桥等地面文物就达5000多处,这其中,黟县的西递和宏村,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二、大量的典籍文献与文书。特别是徽州文书,它在今天遗存的数量甚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被大规模发现时就约有10万余件,当时就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至20世纪末,已知被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收藏的有25万件左右,另有10万余件目前还散落在徽州民间。这些徽州文书,上溯至南宋,下至20世纪80年代,均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而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和记录,种类众多、内容丰富、第一手性强、可靠性强,均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学等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徽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步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渐与敦煌学、藏学比肩,成为国内区域文化的“三大显学”之一。徽学研究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阶段,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基础为徽州文化的系统总结和徽学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准备;另一方面,徽学研究本身迫切需要有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总结,以推进研究的深化和增强学科的社会认知。
《徽州文化大辞典》的编纂实为徽学继往开来的工作,在系统和全面总结徽州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反映了徽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第一部徽州文化辞典,不仅改变了徽学研究以往专题性研究图书或普及性知识读物的局面,亦将为其他区域文化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契机,我社出版本项目,旨在弘扬徽州文化,并将其打造成一张宣传安徽传统文化的名片。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社将加大力度出版系列图书宣传安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