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华
当炫目的3D科普图书吸引了大量前去驻足学生的眼球,当科技感十足的科技场馆吸引大量的游客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科学不再是殿堂里高不可攀的神圣字眼,它揭开了神秘莫测的面纱,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间。
科学中心的出现,是世界科学教育从“精英讲授”向“平民参与”转变的风向标。从传统的“纯观察式”到开放的“科学实验式”,世界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模式在历经一个多世纪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中心不再是单一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已经开始跻身于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列,这使得“公众理解科学”开始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可能。
作为一名致力于科技传播工作的硕士生来说,有幸参与《科学中心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一书的编辑工作,对我来说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科学中心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博物馆有什么区别?科学中心在西方国家发展的如何?在当前科普产业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如何?这些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都一一找到了答案。
在《科学中心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这本书中,编写组成员从科学中心与科普教育基地的概念与内涵出发,为我们系统梳理了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与定位、运营与现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借鉴科学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我国科普教育基地成长的脉络图。作者用质朴的语言穿起了我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的主线,一条明了的知识链条在脑海中油然而生,让我豁然开朗,以前对于科学中心与科普教育基地一些琐碎纷杂的知识各归其位,空缺的知识链也得到修复,收获的喜悦油然而生。
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然而,我们不禁会有疑问,在借鉴了西方科学中心的成功模式之后,我国的科普教育基地究竟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该书中,详实的案例调研资料,精确的数据图表支撑,让我们在相信其有力的说服力之余,也不禁感慨编写组成员的科学与严谨的态度。
作为集自然科学、农业、工业和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其广博性在世界上独占鳌头。本书作为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它涵盖了英国科技发展史上所有重要时期和重要的科技成果,从塑料袋、电话到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从光学、电磁、地震观测到大型深水潜艇和人造卫星以及登月器;通过文中的介绍,我们不禁可以窥测西方科学中心的发展现状,它让我们在领略更多知识的同时,学习西方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作为我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个案分析,文中通过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一次文化与科技的交会,体验了一把博古通今的科技之旅。书中的描述令人神往,案例的详实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这样详实的案例介绍在本书中还有多处,作者在调查研究中所下的功夫如此可见一斑。
回到当前,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介时代的科普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本书的结尾为我们留下了疑问。如何使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提升科学素养?如何更有效地架起一座公众理解科学的桥梁,这些是我们从事科技传播工作的在学者、在职者和研究者共同的责任,也是本书提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所在。
感谢本书的编者把我们带到了理解科学的桥梁上,使得我们在观察、欣赏、体验科学的奥妙之余,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提升了科学的素养,让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不会放弃对理性的追求,对科学的信仰。